《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报告
作者:[db:作者] 日期:2010-04-08 00:00:00  发布人:admin2  浏览量:965 打印本文
 

200111月,作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我校承担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自课题申报立项以来,我校在上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在有关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经过全体实验教师不断探索和努力实践,该课题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积累了一批具有创新理念和适于普遍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下面仅就课题组三年来的工作情况作简要的汇报。<?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一、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

本课题从课题申请批复后,学校课题组立即组织制定具体实验方案,本着严肃认真积极主动的精神开展课题研究,按照研究计划,分步实施,研究人员各司其职,研究工作卓有成效。课题组探索总结了整合的教学模式,教学设计,并建设了学科专题网站,撰写了大量论文和实验总结材料,推出了一批优秀实验课,组织了一系列教学研究观摩活动。

1、研究人员

鉴于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创建网络环境教学模式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因此我们组织了一批在教研领域和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精湛的教师参加本实验,并且由校长周惠欣担任负责人。周惠欣校长是数学特级教师,辽宁省十大杰出校长。在1999年作为辽宁省唯一中学代表参加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作为一名科研型校长,他一贯坚持教育改革,坚持教育技术应用研究,理论深厚,思想超前,完全胜任本实验负责人工作。

主要参与人员中有教学校长,信息中心主任、教务科长及一批专业扎实的中青年学科教师与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水平精湛的教师,他们大部分参加过国家、省市级教改实验专科课题研究,并在本学科教学领域多次参加省市公开课和业务大赛并获奖,同时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都已熟练掌握网络教学技能和多媒体软件制作技巧,有理论和技术能力参加本课题实验研究。

2、研究内容

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趋势与环境变化,研究内容是: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创造性素质

探索总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途径、方法和策略.

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论和教学模式即:“讲授式”教学模式、“自主发现式”教学模式、“小组协作式”  教学模式、“网络探究-讨论式”教学模式。

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施中各个环节、要素中存在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探讨与反思。

探索适应信息化教育教学的管理方法和管理体制

3、完成时间进行调整

实验课题完成时间调整至2004年底。

二、课题研究的管理

1.组织管理

1)设立课题领导小组,负责课题的整体设计和对各类专题、子课题进行指导和管理;领导小组成员:周惠欣、李伟、李铁、冯军。

2)本课题为了管理的方便,按研究方向分成五个子课题,。

①讲授式教学模式子课题,刘洋负责。

②探究讨论教学模式子课题,李强胜负责。

③小组协作讨论教学模式子课题,齐次负责。

④自主发现式教学模式子课题,邹海彬负责。

⑤网络应用、资源库建设、网络应用能力培训研究子课题,冯军、吴秀杰负责。

2.课题活动管理

1)课题核心组每月一次例会制度,交流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总结前期研究的经验,并对下一阶段的研究作出决策。

2)课题组全体成员每季集中活动一次,汇报、交流课题研究及实验情况,解决研究中碰到的各种困难,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3)课题组每学年组织2--3次大型探讨课活动,推广阶段性研究成果。

4)子课题负责人根据研究需要,进行正常的课题研究活动,可不定期交流研究情况,总结研究成果。重点、难点问题可集中力量攻关,课题核心小组做好协调工作。

3.课题资料管理

1)资料管理采取集中与分散结合的方式,课题组定期进行收集、整理。

2)各子课题组应做好子课题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并及时将研究资料和成果提供给课题组。

3)实行资料信息网上共享,使参与课题研究的全体人员都能够使用对方的资料。

4.课题经费的管理

本课题作为学校的中心课题,从学校科研经费中支付课题研究的正常开支。

课题研究过程中必然对校园网的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学校将根据需要确保校园网硬件和软件建设的到位,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对教师的培训费用应作为教师的继续教育经费由学校财务部门按规定报销。

对课题研究经费的使用,应本着厉行节约、严格管理的原则使用,执行财务规定,接受审计监督。

 

三、课题研究过程

(一)研究准备阶段(理论学习、技术培训、环境建设、资源建设阶段)

1、组织教育理论培训,加强教师理论储备,提高课题研究能力。

建立领导小组,深入学习讨论,更新观念,全面发动,造成舆论。设计论证实验方案,落实到各教研组,培养骨干教师,壮大科研积极分子队伍。2001年度第一学期,课题组组织了四次教研活动,先后下发了20多篇理论文章和,从第三次全教会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到十六大精神,从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到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国内课程整合的最新信息到国外的发展情况,大量教育科研的前沿理论材料都由课题组下发到实验老师手中。校长还集中组织实验教师进行三次理论培训,从研究性学习到课程整合,从新课程理论到“3+x”改革。再到校本课程的开发。

定期组织实验教师统一学习课程整合的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观摩优秀教学案例。进行实验小结,交流实验心得体会,撰写实验论文和实验总结及经验。其中重点学习了《信息素养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案例》、《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信息技术与教学创新》、《课程整合培训教程》、《校校通工程---应用篇》等著作和相关教学理论。使实验教师在信息素养和课程整合理论与教学设计等方面有了明确的思维方向和教学实验目标。为推进实验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派出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科教师参加中央电教馆组织的南京课题开题会议,在东营组织召开的课题辅导培训会议、辽宁省电教馆首届课程整合培训班学习和参加教育部全国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在北京举办的全国课程整合学术研讨会,同时积极与兄弟学校东北育才、省实验、沈阳11中学、东北师大附中、哈师大附中等探讨、交流、研究课程整合的实验工作,同时聘请东北师大教育信息中心解月光教授、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刘晓中教授担任实验课题顾问进行理论辅导和具体指导实验工作的开展。

2、以课题研究为中心,大力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提升教师学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首先提高和强化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和技术水平,以适应课程整合教学的开展:

提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具体目标:教师要掌握常用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如文字处理、数据统计、课件制作、网络应用,在培训的同时要求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强化现代教育技术意识转变观念。

优化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内容:整合理论学习、教育教学资源获取、教学软件应用、教学素材的处理和开发、网络应用。

活化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方式:针对教师的培养目标要求的不同和技术素质的不同,教师的培训划分四个层面,制定四项制度、坚持六个结合。四个层面:专业层、提高层、普及层、管理层;四项制度:教研组长负责制、教研组电教员制度、帮教对子制度、奖励制度等;六个结合:专家讲学与外出学习相结合、重点培训与全体培训相结合、集体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学校培训与科室培训相结合、典型引入与榜样示范相结合、培训、考核、评比、奖励相结合的原则。

通过培训,使教师加深了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形成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整合的水平;促进了学校管理观念的转变,逐步进行网络化管理,并努力向数字化校园迈进。通过培训,培养锻炼了一批骨干教师队伍,为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造了条件。

其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合理设置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注重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基础,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坚持开足、开好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为开展课程整合,实现信息化教育打下技术基础。根据国家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的总目标是提升信息素养,

2000年为贯彻国家教育部高中课程设置方案,信息技术改为必选课。每周2课时,使用新课程标准教材,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基础,多媒体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算法与程序设计,智能信息处理等等。课堂教学中尤其注重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基础;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人文修养;辩证的信息技术价值观;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3、开展信息技术环境建设,为课程整合实验搭建研究平台。

学校领导高瞻远瞩,提出积极抢占现代教育技术制高点,强化网络环境建设,探索网络环境下新型教学模式,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质,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争创全国百强示范校的学校信息化建设规划。

鞍山一中全面推进信息化教育的基本方针:注重普及,狠抓实效,积极创新,适度超前。

为适应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研究和信息化教学的发展,学校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组建了校园网络,加强了硬件环境建设,为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促进学校跨越式发展,搭建了高水平的硬件平台。

首先建设千兆校园网;通过光纤连接教学楼、综合楼、艺体馆、实验楼,共计900余个节点,全校每个教师配备1台联想P4电脑,形成了覆盖整个学校的校园网拓扑结构,保证了教学信息100M高速传输到桌面的需求;网络出口通过10兆宽带连接因特网,通过2兆数字电路连接教育科研网,保证教师高速、准确、快捷获取教学信息。

其次组建四个学生微机室和一个电子资料室,全部配备联想P4电脑,可容纳240名学生同时上课;其中包括专门学习微机技术、网络技术的个体学习式机房;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为主要功能的机房;开展研究型课程学习的机房等三种形式。

再次为适应网络教学需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学校50个教室全部进行多媒体化改造,安装电脑、视频展台、液晶投影仪、电视机、电动屏幕和音响设备等,全部实现网络化多媒体教学。使信息技术真正走进了每一个教室,使之成为开放的课堂、广阔的教育空间。先进的信息技术硬件环境的建设为学校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搭建了坚实的基础平台。

4、多种渠道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平台,为课题研究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储备。

资源库建设原则:采购+网络下载+教师自建三结合的原则。

为确保有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开展网络教学,我们首先采购了K12学科资源库、清华同方多媒体教学素材库,中教育星教育资源库等专业的成套教学资源安装在服务器上供全校老师使用;同时各组教师通过网络下载大量多媒体教学资源,并且进行分类保存,形成大量教研组教学资源;另外,最主要的是学校教师通过培训,利用掌握的信息技术根据教研组需要,分工合作,分单元划类型,自制教学课件和教学网站,组内教师共享使用,共同完善提高。通过以上三中途径组建了鞍山一中教学资源平台系统,保证校园网为教师学生开展课程整合研究提供海量教学资源。

目前教学资源平台系统包括:电子一中校园管理系统、学科网站《物理在线》、《有机化学世界》、《行星运动与万有引力定律》、《数学建模》等;学科资源库、学科课件库和专题学习网站,教学VOD点播系统等。构成了庞大的资源系统,为课程整合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储备。

(二)课题研究初步探索阶段

根据课题研究计划和统一安排,组织课题组实验教师进行实验的初步探索。相继在物理学科教学中开展“网络探究-讨论模式”教学、在语文学科开展“小组协作学习”、在化学学科开展“自主发现式”学习、在英语学科开展“讲授式教学”等多种形式的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研究实验,并且都取得阶段性成果。

其中在20024月市进修学院召开的鞍山市课程整合研讨会上,我校物理教师李强胜的“网络探究-讨论式”网络教学课《电磁振荡》为与会代表作示范教学,获得一致好评。省电教馆韩宝祥馆长、马鉴副馆长、叶金霞主任等都全程听课并到会讲话,对李老师的课给予很高评价。同时在辽宁省电教馆教育科研工作会议上,李强胜老师为全省各电教馆、学校与会教师就我校开展课程整合实验和《电磁振荡》网络教学作专题报告。引起极大反响。随后我们又举行了鞍山一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探讨课活动,在语文、外语等其他学科开展整合教学实验,分别上了《五人墓碑记》、《狮子王》、《平抛运动》、《原子的核式结构》等网络课。并且把这项活动作为我们课题研究阶段成果的展示平台。

2002年参加辽宁省电教馆网络课、教学设计、论文评比,我校的《五人墓碑记》、《狮子王》两节课被评为省一等奖并选送国家参赛。《平抛运动》、《原子的核式结构》、《电磁振荡》等网站被评为省一等奖,多个关于课程整合的研究论文被评为省一等奖。

通过这一阶段的研究实践和初步探索,课题组及时组织教师开展讨论,总结经验,查找差距和出现的问题,大家积极参与,取得课程整合研究的初步经验和成果,为下阶段的全面开展研究实践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开阔的思路。

 

(三)深入研究阶段

2003年在实验研究已经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础上,学校在课程整合实验方面又提出新的目标,在校内全面推进学科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提高升华,本学期连续举行数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教学探讨课活动,每月一次。

325日,经过精心准备,物理组李强胜、语文组齐次老师的《万有引力》、《智取生辰纲》两节课拉开了此次活动的序幕,并邀请市内其他兄弟学校来校观摩研讨,取得了好好的效果和带动作用。

425日开始,分别是物理夏焰的《机械能的守恒》和化学邹海彬的《糖类、蛋白、食物》、数学王金禹《函数单调性研究》、《数学建模》等网络探讨课的进行。

5月开始,化学、语文组、心理、美术、政治进行《化学结构》、《阿Q正传》、《心理羞怯》等一系列网络课,从而在全校掀起课程整合研究的高潮。此次活动受到全校教师和各兄弟学校的欢迎及上级部门的指导和表扬。

在实验进行中,我们随时结合具体实践,对实验教师进行相关理论的集中和自主学习,激发实验教师的实验热情,并能及时对教师的实验成果进行相关指导和督促,使之能及时总结,形成实验的宝贵资料。一系列的各学科的网络课,在全校掀起课程整合的高潮。

本次探讨课活动受到省市电教馆的重视,省馆韩宝祥馆长、马鉴副馆长、教研部郭丽雯主任,市进修学院秦国龙副院长、电教部李铁主任多次来学校现场指导课程整合实验工作。通过这一阶段的大量教学实践,课题组教师们对网络教学模式和方法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和认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网络教学课也取得令人可喜的成绩。

20035月,为加强交流和课题研究的深入,我们派出吴秀洁老师等5名教师参加了在郑州进行的全国课程整合研讨会。与兄弟实验学校相互交流关于课题研究的情况。12月冯君老师参加了中央电教馆在北京进行的全国教育技术实验校课题交流会,会上,我校选送参加评比的3节网络教学课,5个教学网站在大会上进行了交流和展示。

5月下旬我校参加了教育部计算机研究中心召开的东北片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成果交流会,会上,我校李伟副校长代表优秀课题研究学校做经验交流与发言,同时李强胜老师和冯军老师的论文《课程整合研究的问题与发展对策》及《我的课程整合研究之路》评比获得优秀论文。同时我校的课题研究被评为优秀研究成果收录成书。由教育部计算机研究中心出版。

10月份我校承办了辽宁省重点高中协作体课程整合研讨会,共有20余所学校参加,会上省实验中学和我校的王金禹老师的网络教学课《函数的单调性》获得专家和同行的高度评价。东北师范大学解月光教授在听课后对两节课做了详细的评价和分析,从教学环境、教师教学任务安排和学生活动等几方面给予指导和建议。成分肯定了我校在课程整合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并为大家做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教学研究的探讨》。

200411月举办的辽宁省网络课大赛中物理组李强胜的《万有引力》、语文组齐次老师《智取生辰纲》、数学王金禹《数学建模》和邹海彬的《糖类、蛋白、食物》获得辽宁省网络教学课比赛一等奖,其中语文组齐次老师《智取生辰纲》选送参加全国首届网络课大赛获得国家三等奖。物理组李强胜的《万有引力》、《磁场》、《机械能的守恒》、《化学结构》、《数学建模》等网站获得省网站比赛一等奖,其中李强胜的《磁场》获得全国多媒体软件大赛三等奖。

(四)交流总结提高阶段

结合实验报告和课堂教学实践进行阶段总结和实验体会,并对整合教学模式做分析、研究与反思,并提出意见与建议。各子课题组在这一阶段要出一批成果,发表一批论文,并不断丰富主页内容。网络教学论文、课件要参加各级各类评比,做到获奖层次高、获奖数量多。总课题组汇总个组研究材料,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整理课题研究相关资料。

20047月吴秀洁老师参加在安徽举办的全国课程整合课题研究中期验收会议,在大会上把鞍山一中在课题研究方面的情况做了详细的汇报,从学校领导重视、网络环境建设、资源建设、教师培训学习,网络教学的探索交流和课题取得的成果和成绩等多方面做了具体的展示。获得与会代表和专家的肯定和赞扬。好多学校老师围着吴老师索要地址和联系方式,交流课题研究中方法和遇到的问题等。现场气氛热烈而隆重。重要的是刘晓中教授给予我们的课题研究很高的评价,他说:鞍山一中从领导到老师是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研究,不是走形式,浮于表面。课题的研究有深度、广度,而且进行了身层次的探索和总结,建立的网络教学模式具有实用价值和推广性。而且效果很好。值得大家学习和研究交流。

200410月,由于我校在中期验收中课题研究取得的优异成绩,我校承办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题研讨会”,我校为全体会议代表和专家展示了我校的实验研究成果,安排4节实验示范课。分别是物理组李强胜的《磁悬浮列车》、白丽花的《聚焦和平》和齐次的《一片树叶》、杨丹的《甲烷》。这四节课分别以网络化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形式展开。充分体现了不同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科教学如何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机整合达到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实效性的目的。示范课上教师提供的翔实而又、清晰的信息资源网站,学生熟练的信息技术技能和机智敏捷的思维,赢得在场会议代表的热烈掌声。下午的课程整合教学论坛由科研室何洪卫老师主持,首先由信息中心主任冯君老师介绍鞍山一中课题研究总体情况,然后分别进行语文、化学、物理和政治地理学科课程整合研究论坛发言。语文组齐次和周卫峰老师介绍了网络环境下和多媒体环境下开展整合研究应用的情况;在语文学科中怎样巧用信息技术将学生的乐学落到实处,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综合能力。化学组邹海彬和杨丹重点讲课程整合应用的注意问题与化学特点;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化学学科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物理组李强胜和于凤泽谈如何在物理学科教学中有效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及整合成长之路与主题学科网站的应用;政治白丽花、地理史立阳介绍分析文科课程整合的应用与资源问题的研究,即如何应用信息技术突破传统政治教学资源的有限性、滞后性,并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论坛会上,台上台下,专家与教师都就各自的研究实践展开了激烈的提问和讨论,会场学术气氛热烈而火爆。我校老师的发言获得全体专家和代表的一致好评。通过这次会议和论坛,全面展示了鞍山一中三年来开展课程整合研究的成果和成绩。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校长和代表们展示了鞍山一中的高质量的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学科研水平以及高素质的教师学生队伍。

2005118日在天津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颁奖大会上,我校再创佳绩,有七人获奖,我校获优秀组织奖。这次颁奖大会是继200411月在我校举办的全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题研讨会之后的又一次盛会,这次大会有二十个省一百多所学校的三百多人参加会议,大会从全国各地送交的1600多节课中评选出一百多节优质课,我校齐次老师的《智取生辰纲》李强胜老师的《原子核式结构》获一等奖。冯君老师的《网页制作》、白丽花老师的《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张一老师的《球的概念和性质》、王金禹老师的《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张达丽老师的《欧洲古典建筑》获得二等奖。

我校李伟副校长作为大会特邀嘉宾为获奖教师颁奖并接受大会专家组颁发的优秀组织奖证书,我校一等奖获奖教师参加颁奖大会并进行典型说课。齐次老师被安排在开幕式上进行典型说课,他作为高中网络课的唯一代表进行典型发言,他的发言受到专家好评,课题组副组长、全国现代教育培训中心刘茂森主任评价说:相当深刻,相当好,反映了高中语文网络教学可使用的真实情况。在下午的论坛发言中,李强胜老师的发言受到专家高度评价,课题组组长、东北师大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院长钟绍春教授评价说:李强胜老师的小组探究式网络教学模式很有新意,值得提倡,他还对我校的课程整合工作给予很高评价,他认为我校整体实力很强,整合工作搞得很扎实,在全国应属领先地位。本次大会共有十位学校代表说课,我校就有两位发言,是发言最多的学校,在会议期间引起很大反响,很多上次鞍山会议来我校听课的教师都交口称赞我校的整合研究工作、管理组织工作,称都对我校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2005111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中央电教馆在广州召开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结题工作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优秀课题成果表彰会议。鞍山一中选送的网络实验课例《智取生辰纲》在表彰会上获得一等奖,《万有引力定律》获得二等奖。

 

(五)总结思考阶段

对该实验进行结题总结。全体实验教师都要拿出实验成果,形式和内容不限。召开全体实验教师会征集成果,要求实验教师结合课题实验写出较高水平的经验总结和学术论文,学校将评选出优秀论文,或优质课,集中出版反映本课题实验成果的专著,教学光盘,课件集锦和科研网站等。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巩固研究成果,形成论文集,并在网上发布研究成果,对比较适合中学教学,且切实可行的做法加以推广。同时为下一阶段的课题研究做好准备,争取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四、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通过三年的课题研究,我校无论在信息化环境建设、教师素质和网络教学、学生信息素养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整合实验提高了教师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素养

通过实验课题的研究,使教师加深了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形成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整合的水平;促进了学校管理观念的转变,逐步进行网络化管理,并努力向数字化校园迈进。通过培训,培养锻炼了一批骨干教师队伍,为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造了条件。目前我校教师已经达到信息技术应用教师普及率100%,学科覆盖率100%,课时覆盖率70%

2、通过课题研究实践创建了4种课程整合教学模式

通过实验,我们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实验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种模式:即

讲授式教学模式

自主发现式教学模式

小组协作式教学模式

网络探究-讨论式教学模式

3、形成独特实用的网络教学设计方案

在实验研究中,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我们根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特点和应用信息技术的方式不同,在教学中形成多媒体教学设计和网络教学设计两种方法。重点推广应用网络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包括:学习目标与任务、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环境选择与学习资源设计、学习情境创设、学习活动组织、学习评价设计。

4、制定和形成课题管理机制和学习评价量规

 

五、课题研究的总结与思考

总结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我们认为以上4种教学模式在网络环境下具有明显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1、网络教学充分体现了关注学生发展和教育的主体性与层次性原则,加大了学习自由度。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探究的主体,教师通过教育软件、教学情境设计、课堂教学组织等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充分体现出教师的主导性和关注每个学生发展的新课标要求。教学情境的分层次设计以及教学进度的因人而异的设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安排不同的教学进度,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差异性,最大限度的满足了全体同学的需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学习不受教师和时间的限制。使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实现分层次教学成为可能。

2.加大了学习者之间的交流,拓宽了学习空间。

在网络课上,改变了以往以师生交流为主的课堂模式,口头交流与网上交流相结合,实现了多元交流,开创了生机、生生、师生交流的新局面。使学生通过交流对问题理解得更深刻,具体。

网络教学可以扩展到任意空间,学生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只要借助于计算机即可实现远程学习,教师也可以借助于网络实现网上答疑。例如,在教学中,自主学习环节教师可以给学生一节课时间让学生自由学习,自由交流。但教师同样可以把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下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实现网上学习。这样就把课堂自然地由教室延伸到世界。

3.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实现双语教学。

在下进行万有引力定律的教学时,在页面中安排了英文版的开普勒三大定律,让学生自己去翻译,理解这部分内容,上课时发现学生对本部分内容非常感兴趣,纷纷借助于教材,网络去钻研这部分内容。最后几乎所有同学都能翻译。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学习了英语。达到了在做中学的目的。

4.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过程也是掌握信息技术技能的过程。

在物理万有引力定律的教学时,英文版的开普勒三大定律中曾有一非常专业的英文词组,所有同学都不知道它的意思。借助于英文词典,发现竟没有收录。而这个词组对于文章的理解还非常重要。最后有同学聪明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方法很简单,那就是借助于互联网强大的google搜索引擎进行搜索。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做中学丰富了同学们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在物理电磁振荡的教学时,有一问题是要求同学画出振荡过程中各物理量随时间的变化图象。开始同学对用计算机画正余弦图象感觉无能为力。最后,经过大家的努力。想出两种非常好的方法,一种是借助于强大的几何画板的函数功能去实现。第二种是借助于微软的POWERPOINT中鼠标的绘图笔来完成。同学们都受益非浅。

但是由于课程整合是信息化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教学中还有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方面,在实践中仍然面临诸多问题:

学生自主探究与协作能力弱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

对学生重知识能力培养,轻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信息素养的均衡培养。

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弱化、学生主体绝对化的问题严重。

网络教学进度安排与传统教学时限存在严重,冲突限制整合教学的开展。

生搬硬套,千篇一律,不顾实际盲目套用网络教学模式。

正是由于这些客观原因的存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还远未取得真正的成功。要真正在学科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解决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将是当务之急,否则将影响课程的整合的开展和进度,同时也将影响课程的整合的质量,课程整合的顺利发展和推广。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和焦点,通过近几年教育界各层次和方面的研究,但面临的问题和误区也较为严重,在一定意义和程度上阻碍和限制了。我们要针对这些问题与误区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开展采积极取相应的对策,从教学理念、人力资源、知识结构和环境搭建、资源组合等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积极实践以取得更多成绩,积累了更多宝贵经验,并结合理论研究经常作深层次的思考与提高升华,从而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工作向前发展。

核发:admin2 点击数:965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