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的考核与评价研究》工作报告
作者:[db:作者] 日期:2010-04-08 00:00:00  发布人:admin2  浏览量:1228 打印本文
 

一、研究的主要过程和活动<?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信息技术课程的考核与评价对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考核鉴定功能和教学信息反馈功能,是落实新课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我们课题组从分析当前信息技术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入手,从对学习者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和对教学内容的评价三方面进行理论与实践研究,评价的因素有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评价方式包括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而且更加关注形成性评价的促教与促学作用,进而提出构建以提升师生信息素养为本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的基本思路。

(一)新课标下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发展趋势与多元智能理论的启迪

新课标下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就是以一定的方法和技术、途径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和特点作出判断的过程。作为工具型学科,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较强的技能性、操作性和应用性,教学中既要注重知识技能的培养,又要强调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知识的迁移,同时还要注意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有利工具,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信息基础。因而新课程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考核与评价要求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至少有7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等),不同的人形成了不同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的组合,从而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学习效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智能特点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的互补。只有精心策划的评价过程,才能引导学生根据充分的信息作出适当课题领域的选择,才有可能在发生问题时有针对性地寻求补救方法。多元智能理论给我们的研究以很大的启迪。

(二)相关理论知识学习与鞍山地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考核与评价实际情况调查。

1.多元智力理论学习

美国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 Gardner)1983年,《智力的结构》

2国外有关知识测量与评价研究的新发展学习

3.《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钟启泉、张华

4.《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叶澜等

5.《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傅道春等

6.通过实地调查,获取鞍山市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考核与评价的方法,并进行汇总分析。

7.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教师评价,教学内容评价,评价方法的评价),并对结果进行汇总分析。

(三)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信息技术学科不同于传统学科,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对本次实验的顺利进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针对于不同的授课形式采用不同的考核与评价手段,这样才能实现全面深入的考核与评价,这样的考核与评价才会对教学起到指导作用。

1.知识传授法

2.任务驱动法

3.研究型学习活动法

4WEBQUEST网络探究法

(四)考核与评价指标的尝试阶段

在本阶段,我们对课题组的实验教师进行分组,对现行信息技术教材内容进行系统划分,并依据我校自身的学习和应用特点,建设校本教材。增加集体备课的时间和次数,加大教研力度,每部分教学内容都在课前做了深入分析,并自主开发和网上收集了大量的课堂补充内容,以“实用”为基础,以学习信息收集处理过程和方法为主线,以调动学生参与为手段,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针对各种教学模式的考核与评价指标测试。实验中的课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情高涨的场面。其中“为我新校区微机室制定设备采购方案”掀起了学习、合作、探究、我爱我校的高潮。

(五)形成较为规范的考核与评价体系

本阶段我们课题组的老师对实验中录制的课堂进行分析探讨,对实验中收集的数据进行汇总,系统客观地把两年来实验的收获与不足共同分享。并把收集的数据和评价指标进行了系统规范的量他,以形成较为规范的考核与评价体系。

二、研究计划执行情况

(一)实验计划制定准备阶段(20034-12月)

本阶段我们课题组主要学习了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和相关的考核与评价理论,并进行了大量的调查,获得了重要的数据,为实验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实验计划实施试验阶段(20042-12月)

本阶段我们把焦点定位在常规的课堂中,在研究各种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尝试用不同的考核与评价方法对学生、老师、教学内容进行正确分析评价,并在实验过程中对分层次教学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一定的成果。

(三)实验成果汇总阶段(20052-5月)

本阶段我们一边继续进行实验,一边对实验数据和案例进行分析汇总,形成实验成果。继续的实验将会对我们的成果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和明确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实验研究是永无止境的。

三、研究变更情况

课题负责人由“方好林副校长”变更为“李伟副校长”

四、成果的出版、发表情况

校本教材

五、转载、采用、引用情况

1.《教育发展研究》月刊

2.王孝玲,教学评价的理论与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3.张京彬、余胜泉、何克抗,网络教学的非量化评价[J],中国远程教育。

4丁家永《知识的本质新论——一种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 5RM、加涅《学习的条件与教学论》

6S.J.德瑞《获得有用知识的学习策略研究》载BF、琼斯主编《思维分类与教学》论文集

7.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 Gardner)《智力的结构》

六、成果的代表作

(一)教师论文

(二)学生获奖情况

1.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

12003  省一等奖     3

省二等奖    2

22004  省一等奖     1

              省二等奖     12

              省三等奖     3

2.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

参加了全部高中组项目的比赛。

2004  国家三等奖   2

   省一等奖     3

              省二等奖     3

3.科技创新大赛

我校作为优秀组织单位承办了全省的现场会。

4.机器人竞赛

第五届全国广茂达杯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国际赛制机器人灭火比赛三等奖

(三)校本教材

1.word 2000

2.Dreamweaver网页制作教程》

(四)建设了学校信息技术电子教案和我校信息技术试题库

核发:admin2 点击数:1228 收藏本页